ERP登录

  

当教育遇上电影

当教育遇上电影

ISBN:978-7-5336-7613

作者:路文彬

出版时间:2018.9

版次:

印次:

装帧:

定价:36 元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乡村女教师》《热泪心声》《鲁冰花》《死亡诗社》《凤凰琴》《霍兰德先生的作品》《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卡特教练》《自由作家》《地球上的星星》《叫我第一名》《三个白痴》《王者人生》《垫底辣妹》16部中外学校教育主题电影,对每部电影传导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理想等加以解读,让读者分享真正的信仰之力和教育之美。

编辑推荐

献给教师的奏鸣曲
在十六部电影里
寻找教育的真谛

作者简介

路文彬:作家、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长篇小说《流萤》《天香》《你好,教授》,随笔《阅读爱情》《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论著《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儿童文学作品《一月的宠物》,以及译著《迷失的男孩》《我母亲的自传》《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与恶》《鸟儿街上的岛屿》《动物英雄》等。

章节目录

《乡村女教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热泪心声》: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鲁冰花》:孩子,我拿什么来佑护你?
《死亡诗社》:“哦,船长!我的船长!”
《凤凰琴》:因为深情,所以坚持
《霍兰德先生的作品》:梦想喑哑而爱依然可以欢歌
《心灵捕手》:你失去的只是过去,不是未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折断亚当的肋骨
《放牛班的春天》:失败者的作为
《卡特教练》:别拿体育不当教育
《自由作家》:爱永远比仇恨更正确
《地球上的星星》:给孩子一个慢悠悠的童年
《叫我第一名》:请接受有点不一样的我
《三个白痴》:学习是存在,不是占有
《王者人生》:棋盘上的拯救
《垫底辣妹》:目标从不阻碍挺进者的道路


内文节选
《蒙娜丽莎的微笑》:折断亚当的肋骨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著名的威尔斯雷女子学院的故事;尽管它发生于1950年代,但却让我想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想起那时一位叫考文垂·帕特摩尔的女诗人写就的一首名为《家宅里的天使》的诗作。在这首诗作里,女人作为天使的完美,其实就是作为仆人和妻子的完美。男人对于女人的赞美,便是对于她所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的赞美。
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想到她在《女性的职业》一文中针对这个天使的描述:“她极富同情之心。她魅力非凡。她一心只为别人。她最擅长攻克家庭生活里的难题。她天天做出牺牲。倘若有鸡吃,她必只吃鸡爪;倘若有穿堂风,她必只坐在风口——一句话,她就是这样被形成的,从来没有把丁点心思留给她自己,而宁愿总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必我多说——她很纯洁。她的纯洁可以说是她最大的美德——她因羞愧而泛红的脸颊,她那优雅的体态举止。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最后几年当中,每一座家宅里都有一个天使。”
然而,为了成为自己,弗吉尼亚·伍尔夫最终杀掉了这个家宅里的天使。不过,远非所有女人都有这样的智慧和勇气,即便跨入了今天这个21世纪,我们的女性又比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或者1950年代美国威尔斯雷学院中的女性进步多少呢?
我发现,在我那些精干好学的女硕士、女博士中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婚姻置于个人的前途之上的。她们最常做的两个噩梦:一是没考好试,二是没嫁得出去。可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老调,对于她们仍旧是有效的。所以,虽说好多年已经过去,但《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现实意义同样有效,而且悲哀的是,它可能还将继续有效下去。
片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是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仅凭一己的热情和想象,就冒冒失失地应聘到了全国最保守的威尔斯雷女子学院的美术史系。这里需要提一笔的是,凯瑟琳是个有男朋友的姑娘,但在面临自己前程的选择时,这对于她却不存在任何障碍。她首先属于她自己,爱情不在自我之上。
鲁迅《伤逝》里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终究,她还是要依赖涓生、依赖爱情的。而凯瑟琳可不依赖这些,她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这个年轻人想与众不同,想走少有人走的路,她的选择意味着个性和自由,所以她的选择似乎根本没有错。
威尔斯雷的开学仪式极其隆重,学生代表用木槌敲击门板,校长问道:“是谁在叩响学习之门?”
学生回答:“我是每一位女性。”
校长问:“你在寻求什么?”
学生回答:“通过努力学习以唤醒我的精神,并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知识。”
“那就欢迎你,所有随你一样寻求的女性都可以走进这里……”校长正式宣布新学年开始。
此情此景令凯瑟琳感到欣慰,她的嘴角浮现出淡淡笑意。“通过努力学习以唤醒我的精神,并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知识。”这不也正是她所寻求的吗?
不过,开学仪式上的欣慰之情并没能保持到课堂上,凯瑟琳的第一堂课便遭遇了来自学生们的下马威。
她播放的第一张绘画作品幻灯片还没等开讲,便被将它琼交代了个一清二楚。接下来,她的每一次讲授都要遭到学生们的正确抢白,这不能不让凯瑟琳以为她们已经上过美术史这门课程。而事实是没有,这不过都是些学霸级的人物,开课之前就已先行将教材预习了一遍。
凯瑟琳当场有些崩溃,讲台下的女学生们却个个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不怀好意地望着眼前这位尴尬的女讲师。更为过分的是,未经老师的允许,她们便胆敢擅自离去,表示完全可以去自学。
凯瑟琳最后一个离开教室,那情境真有点惨不忍睹。
随即,校领导又将凯瑟琳请进办公室,进行了一番质询,并对其在论文中给予毕加索的高度评价予以了诘问。观点的碰撞让凯瑟琳初步领略到了这里学术氛围的真实情状,更有秘书向她透露过此地人际关系的复杂,因此凯瑟琳难免沮丧至极,给男友保罗打去试图寻求安慰的长途电话。
晚餐时,室友阿曼达也在提醒凯瑟琳,过于独立不羁会让这里的人觉得恐惧。显然,没接触多久,她便看出了后者的某些个性。或许,是因为两人有些许相似之处的缘故吧。
第二堂课,凯瑟琳故意播放了一张让学生们感到陌生的幻灯作品,苏汀绘制于1925年的一幅表现主义画作。这幅画看上去扭曲、血腥,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议。柏蒂甚至干脆否认它是艺术作品。于是,凯瑟琳索性为她们进行了艺术标准的启蒙,用她的话说就是:“让我们尝试下向一种新理念开放自己的头脑吧。”
保守是一种惯性力量,究其实际,也是一种维系个人安全的潜意识需求,但它却是以出卖自由为代价的。凯瑟琳有意用现代主义的自由艺术理念冲击一下威尔斯雷学院这些自以为是的女生,想要撼动传统理念对于她们的禁锢。然而,撼动意味着安全感的丧失,意味着暂时的迷茫和疼痛。被禁锢的头脑往往很不喜欢这样。
所以,柏蒂、吉赛丽和康妮等人不会领受这位新讲师的良苦用意。私下里非议她时,柏蒂使用的诅咒是“没有男人想要她的”,康妮则猜想“她绝不想要孩子”。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些女生的眼里,结婚生子对于女人才是首要的。一个没男人要的女人、一个不想生孩子的女人,无疑就是一个失败的可怜女人。
不过,对此吉赛丽倒是持有不同的意见。她特意向柏蒂解释道:“像凯瑟琳·沃森这样的女人不结婚,是因为她们不想选择婚姻。”而柏蒂的反应却是:“没有女人会选择没有家庭的生活……”
此时的柏蒂正在筹备自己的婚礼,她一定不愿听到人们对婚姻的消极性评价。或者说,她与吉赛丽完全属于不同的两类人吧。一个循规蹈矩,堪称女孩典范,一个放荡不羁,典型的不良少女。随后两人因为吉赛丽包里的避孕套发生的争执,也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一向正统的柏蒂不能容忍有伤女德的行为存在,于是将校医阿曼达给女生发放避孕套的事情撰文发表在了校报上。不能不说柏蒂是个富有正义感的女孩,但问题是,她的这种正义感到底是出自自由的良知还是权威的规范呢?答案并不存在争议。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柏蒂从来都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当她告诉母亲,自己想要未婚夫斯本瑟在婚礼上朗读诗歌,可他却不情愿,故此自己只好妥协时,母亲立即将她叫到一边,狠狠训斥了一顿:“一个好妻子应该让丈夫以为事事都是出自他的主意,即便在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
柏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她在生活中对于女儿的教育,那便是毫无原则地取悦自己的丈夫。而在威尔斯雷,一项历史悠久的滚木环游戏运动让我们看到的则是,能够第一个把自己嫁出去,这可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甚至是感人至深的幸运啊。
这里的一切俨然就像南希老师的礼仪课一样,即是教会女生如何尽心尽力为自己未来的丈夫提供完美的服务。恰如南希对她的姑娘们所教导的:“几年后你们唯一的责任便是照顾你们的丈夫和孩子。”她告诫她们:她的满分并不难取得,但至关重要的分数却是由她们未来的丈夫打出的。
渐渐地,凯瑟琳认清了威尔斯雷的面目,这里有太多的标签:正确的家庭、正确的学校、正确的艺术、正确的思维方式……所谓正确的,就是避免你再有别的选择。而这对热爱独立自由的凯瑟琳来说,明显是格格不入的。她需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需要打破正确的桎梏。所以,她无法理解对自己抱有好感的意大利文教授比尔那种随遇而安、习以为常的处事态度。
当然,要想在威尔斯雷顺利待下去,你也只能遵从比尔这样的处事态度。否则,阿曼达的结局便是你的结局。置身在南希、阿曼达和比尔中间,凯瑟琳该何去何从?
琼找上了门来,她对凯瑟琳给自己的一个C相当不满意,但凯瑟琳却毫不客气地说,她已经很仁慈了。谈话期间,凯瑟琳将柏蒂发表在校报上的那篇社论顺便剪贴在墙上。不难看出,她对这些学生是心怀不满的。只是,她的分数并非出于替阿曼达在报复,是她的确认为琼抄袭了斯特劳斯的文章。实际上,凯瑟琳这是在向后者那一贯循规蹈矩、缺乏主见的学术作风宣战。她想让琼学会的,就是动用自我的头脑去思考、去写作。
暂时,琼还不可能领会凯瑟琳的用心,因为她从来就没发现自己身上存在有什么问题。她生活在正确的家庭、学习在正确的学校、接受着正确的艺术、运用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她的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清一色的A,还是学院诗社社长、辩论队队长、网球俱乐部副队长、园艺社团创始人,等等,等等。然而,凯瑟琳并不买她这些辉煌成就的账。她在琼的档案里注意到她又是一名法律预科生,于是便问及她打算去哪里就读法律?琼的回答是,她压根就没想过这个,她毕业后的明确打算是结婚。
凯瑟琳当即给予琼的建议是:“你可以二者兼顾。”接着,凯瑟琳追问琼,如果她可以攻读法律,会选择哪里?琼想了想,说:“耶鲁。”耶鲁大学为威尔斯雷学院提供有一个非正式的名额。
凯瑟琳随即提醒她道:“但你却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此事。”凯瑟琳在试图启发琼的思维,让她将目光转移向个人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凯瑟琳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负责,让自己的教育参与到有益于学生人格成长的力量当中去。为此,你有时不得不无视学校的利益,因为学校和学生个人常常并非是利益的共同体。
校方可能不会理解,学生也未必会理解,可是身为教师,你应该明晰自己需要坚持的是什么?所以,在考试的课堂上,凯瑟琳将一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入学申请书悄悄递给了琼。她用行动激励和推进着琼迈出威尔斯雷女生千篇一律的狭小人生天地。
然而,不等琼迈出这一狭小天地,柏蒂已经先行正式踏入这一狭小天地了,她同斯本瑟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婚礼。婚礼一开始,我们便可注意到,柏蒂正努力按照母亲指引的方向,对夫君极尽讨好之能事。
对凯瑟琳而言,这场欢庆的婚礼和威尔斯雷一样令她感到压抑。比尔与吉赛丽之间的暧昧、南希怨妇心理的恶意发泄、只为男人而开心的女人们……婚姻,仿佛就是男人恩赐给女人的归宿。
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们的心灵,凯瑟琳将她们带到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的画作前。可是,这幅激动着凯瑟琳的作品却让她的学生们一个个表现得无动于衷。不过,凯瑟琳并不要求她们评论,也不要求她们喜欢,她仅仅要求她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它。那么,这一双双纯真、谨慎的眼睛,在那看似随意滴洒的色彩和狂乱线条上究竟又能看出些什么来呢?
不久,校长开始向凯瑟琳反映,一直有人在向她抱怨凯瑟琳的教学方法,有点不够正统。校长直言不讳,她们都是传统主义者;凯瑟琳若想继续在这里待下去,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路。最后,她建议凯瑟琳少讲一点现代艺术。这回,凯瑟琳终于感觉到一丝压力了。
蜜月期的柏蒂过得似乎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但他依然可以积极掩饰住自己的失落,并在得知琼有去耶鲁大学攻读法律的想法时,极力说服她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柏蒂认定婚姻才是琼想要的一切,而不是律师,她警告琼:你距离你曾经想要的一切如此接近,而距离失去它也是如此地接近。凯瑟琳的多事更加剧了柏蒂对她的反感。
凯瑟琳本打算独自一人在威尔斯雷独自度过一个安静的圣诞节,然而,保罗却跨越3000英里的距离,送来一个令她意想不到的节日礼物,他向她求了婚。可是,凯瑟琳并没有像她的那些女学生那样,会为一枚订婚戒指幸福得昏厥过去。相反,她的表现倒是有些不安。紧接着,便是保罗的怅然离去。
不难理解,凯瑟琳并不认为他们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事实上,三个月的分离已经让彼此的心灵有了些隔膜。她不会为结婚而结婚。说起来,凯瑟琳同保罗的分手显得有些任性,有些草率,但这却符合她一贯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她是她自己的,不是任何一个男人的附属。即便孤独,即便寂寥,她也绝不寻求依赖。
绝不寻求依赖的凯瑟琳绝不退却,她继续在自己的课上讲授现代绘画。这次,她选择了梵高。她想让学生们明白,要像梵高那样,遵从自我的感受而非外在的表象去动笔;不要让自己的艺术理念屈服于大众的审美品味,全力坚持自己的完整人格。她给每人分发了一盒梵高的《向日葵》数字分解绘制材料,告诉她们可以按部就班复制,也可以……这时,柏蒂闯了进来。
凯瑟琳当即毫不客气地向她指出:“自打你结婚以来,已经缺了六次课、一篇论文以及其中考试。”
对此,柏蒂相当地不以为然,同学们也持跟她同样的态度,因为这就是威尔斯雷的传统,为了结婚缺几节课实在不算什么。凯瑟琳未免太也不近人情了吧。
柏蒂厉色训斥凯瑟琳:“不要因为你是个颠覆分子,就可以无视我们的传统。”
凯瑟琳马上反击道:“不要因为你结婚了,就可以不尊重这堂课。”
“不要因为你没结婚,就可以不尊重我。”柏蒂继续不甘示弱。
凯瑟琳威胁道:“来上课,交作业,不然我就让你不及格。”
“如果你让我不及格,会有后果的。”
“你在威胁我?”凯瑟琳不是不知道柏蒂的母亲是威尔斯雷校董会的主席。
“我在教育你。”
“这是我的工作。”凯瑟琳用手中的笔在柏蒂下颏上比划了一下,她的权威不容蔑视。
所谓权威,就是权力在面对谬误挑衅的时候,当仁不让地行驶它自己的职责。它不是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它不喜欢自大,它为平等而存在。作为教师的凯瑟琳,坚持的正是这样一种权威。因此,身处同学们当中的凯瑟琳,并无权威容易造成的距离感。不然,威尔斯雷的一个秘密学生社团“亚当的肋骨”也就不会点名邀请凯瑟琳去做客了。
参加活动的教师必须宣誓,必须无条件满足学生们的某些要求。凯瑟琳都一一做到了。她坦率讲述了自己的初恋,讲述了她的订婚和分手……她令这些学生欣喜,又令她们困惑。总之,她是想告诉这些姑娘们,不是每一次恋爱关系都要走向婚姻的。
也许有些学生会在思考凯瑟琳的所言所行,但是柏蒂绝对不会。基于对凯瑟琳的不满,她又一次在校报上刊文,重申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所承担的传统义务,并公开谴责凯瑟琳在向神圣的婚姻誓言宣战,用颠覆性和政治性的教学鼓励学生们拒斥其生来要完成的角色。
看到这张报纸的凯瑟琳面色凝重地走进教室,她播放了一张又一张女性广告幻灯片,上面的内容就是威尔斯雷毕业生的未来写照。她们辛苦数年精心学得的渊博知识,竟然就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那点琐碎的低级要求。
她一遍又一遍地怒吼道:“这是什么意思?”
最后,凯瑟琳说:“我放弃了,你们赢了……这是我的错……”
座位上的姑娘们都沉默着,她们理解了凯瑟琳眼里那闪烁的泪光了吗?
凯瑟琳来到校长办公室,向她抱怨这些学生的问题,但校长却并不认为凯瑟琳指出的那些问题是什么问题。气愤已极的凯瑟琳一头扎进比尔的课堂,大呼:“让威尔斯雷见鬼去吧,我干够了!”
她向比尔抱怨说:“我以为这是一个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他们的妻子。”她觉得自己受骗了,她无法眼睁睁看着这个国家最聪明女性的出路仅仅是男人的怀抱。这是大学,不是太太学堂。可是,她们唤醒了自己的精神吗?她们是在将一生奉献给知识吗?不折断亚当的那根肋骨,女性何以获得重生?
比尔劝凯瑟琳留下来,从长计议,结果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这次恋情开始得跟她离开保罗一样地草率,似乎仅是为了证明她并不为人们对比尔的风言风语所左右,她是自由的,她也尊重比尔的自由。缘于对意大利艺术的神往,比尔编造的意大利经历博得了她的好感,而实际上她又了解这个男人多少呢?
想要了解一个人永远没有那么容易,婚后的柏蒂过得并不幸福,斯本瑟总是不分时间和场合地在出差;这次连招呼都没打,便把她一个人丢在舞会上,自己又去纽约出差了。此时,她已经隐约知道他的出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
郁闷懊丧的柏蒂在雨夜来到父母这里,她不想回自己那个冰冷的家。然而,母亲却一个劲地将女儿往外推,并一本正经地告诉她:“斯本瑟的房子才是你的房子。”她要柏蒂回去耐心等待丈夫的归来,并要她相信这都是为了她好。在柏蒂的母亲看来,一个已婚女人的身份就是妻子,而不再是女儿,因为她必须听从的是丈夫的权威,而不是自己父母的权威。
从汤姆那里得知因为顾忌婚后两人生活的不便,琼放弃了继续去耶鲁深造的计划,凯瑟琳又为琼查找到汤姆读书的城市其实还有七所大学法学院可以申请。当她乘坐出租车匆匆赶到琼的住所,告诉琼完全不必为结婚中止自己的学业,并为自己所能做的深感开心时,琼却告诉她:“我们已经结婚了,我们趁周末期间‘私奔’了……”
凯瑟琳失望而又尴尬,她认为琼没有必要如此选择。但琼的意志却很坚决:“我想要一个家,一个家庭,这不是我要牺牲掉的东西。”
琼振振有词,辩称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语气明显是在指责凯瑟琳干涉了自己的生活。那么,凯瑟琳还能说些什么呢?她只好给予以琼拥抱和祝福。
令凯瑟琳失望的不只有琼,还有比尔;在威尔斯雷,她好像无法有所作为。
威尔斯雷的姑娘们对于婚姻生活无不充满着童话般的向往,因为她们无不处在美梦之中,可一旦她们觉醒了,我想,就会像玛丽莲·弗伦奇的女权主义小说《女人的房间》里的米拉那样,轻易患上婚姻的恐惧症:“每当她想起和兰尼结婚时,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她一个人,跪在地上,擦着厨房的地板,婴儿在隔壁房间里啼哭,兰尼却和朋友们在外狂欢。他仍然坚持生活就是享乐,可是,如果她让他多承担一些责任,她就变成了束缚他的苛刻的妻子——不了解男人的母老虎、黄脸婆。她看到自己眼泪汪汪地向他哭诉,而他则毫不理会,昂首阔步地出门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寻欢作乐。”
试问,柏蒂的婚姻生活距离这样的画面还远吗?
事实上,柏蒂早早在心里构筑的那个美妙婚姻殿堂已然坍圮。她终于发作了,在宿舍破口大骂吉赛丽是个妓女,而其实她是在嫉妒这个我行我素的同学。至少,这个有着童年心理创伤和恋父情结的吉赛丽是比她自由的,她是在为自己活着。
吉赛丽理解柏蒂的压抑,因为她在街头无意中目睹了斯本瑟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幕。所以,她没有被柏蒂激怒,而是将情绪失控的柏蒂紧紧揽在了自己怀里。女人不该为男人相互伤害,她们应当彼此相爱。
时间和现实正悄然改变着学生们对凯瑟琳的看法,她们开始向她靠近,选她课的人数竟创下系里有史以来的记录。
走进办公室,凯瑟琳突然发现,到处摆放着学生们临摹的梵高的《向日葵》。但是,每一幅都是不同的,她们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复制,而是按照自己的体会画出来的。这些鲜艳动人的向日葵仿佛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
恰在这时,康妮和一群手持向日葵画作的同学们走了进来。她说:“这是琼的主意。”
琼将自己的画作放在胸前,对凯瑟琳说道:“这回你会记住些我们别的什么东西了吧?”
同学们纷纷涌向凯瑟琳,簇拥着她。
被感动的凯瑟琳不想在同学们面前落泪,她走了出去。
毕业季到了,凯瑟琳应邀回到校园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柏蒂请求她帮自己联络一下她在格林威治村的朋友,她要同吉赛丽一起去那里重新开始自己未来的人生。她不再是母亲的乖乖女,不再是家宅里的天使,她要做她自己。生活告诉她,可以真正依靠的唯有你自己。柏蒂觉醒了,她要拒绝继续维持蒙娜丽莎那表面的幸福微笑,供人欣赏,她要直面自己内心的世界。
柏蒂问凯瑟琳是否会继续留在威尔斯雷?以后她想来拜访她。凯瑟琳没有回答。尽管她已接到校长下一学年的聘书,但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四个前提条件又等于拒绝了她。当初仅因为宿舍不允许使用电热板,凯瑟琳便选择了离开,如今面对这些教学和生活上的种种限制,凯瑟琳又怎么能够待得下去呢?
凯瑟琳在信中和每位同学做了告别。
这是柏蒂为校报写下的最后一篇社论,她想要将它献给自己的老师凯瑟琳。文中,她称她是一位非凡的榜样女性,促使她们通过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柏蒂表达出了众多同学的心声。
此刻的凯瑟琳即将踏上通往欧洲的旅程,去拜谒她心中的艺术圣地。也许还有新的壁垒等待着她去打破,也许还有新的陈规等待着她去解除,也许等待她的依旧不是圆满的结局。但,那又有何妨?永不妥协的她不是始终在改变着什么吗?
坐着出租车离去的凯瑟琳瞥向车窗外,忽然,她看见身着学位服的柏蒂正骑着自行车奋力撵上来,同她挥手道别。她回过头去,又看见康妮等一伙同学也正骑着自行车在后面紧紧追赶着。
凯瑟琳潸然泪下,但随即又开怀大笑。是的,不必伤感,这不是失败的逃离。那些学生也不是在送别,她们这是在追随。是的,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