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登录

  

《暗枪》:生动历史 传奇人物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5-05 18:43:39  浏览次数:

    《暗枪――传奇王亚樵》(裴章传著)即将出版,这是作家继《李鸿章》、《洪秀全》、《刘铭传》等长篇巨著后的又一部力作。我作为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今年春夏时节,一直沉浸在书中人物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之中。


    这部60万字的传记小说,是我近年来所读到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作品内容十分厚重,艺术上颇有自己的特色。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它以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将清末民初直至抗战爆发时期的中国社会,都真实、多侧面地展现了出来,再现了王亚樵波澜壮阔、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


    王亚樵1887年出生在庐州东乡王圩子(今安徽省合肥市磨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个被众多媒体广为渲染的“民国第一杀手”,是个知名度颇高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牵涉到整个这段历史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他最后的结局,是被蒋介石所指使的特务头子戴笠派人暗杀的,正所谓“成于暗杀,死于暗杀”,而1923年,戴笠、胡宗南,曾经胡抱一介绍,加入王亚樵在浙江湖州成立的将校队,因而胡、戴均以王为师,既是他的学生、部下,又是他的结拜兄弟。就这样的关系和真实的本领来说,戴笠原本不是王亚樵的对手,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戴笠用尽搜捕、围捕、诱捕等手段,长时间拿王亚樵没办法,多次气得蒋介石骂娘。


    要写好这样一位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实非易事,纵横交错上百号人物,需要作者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需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和视角,合理布局。这就如同盖一幢大楼,框架和内部装饰都要讲究。


    王亚樵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底层,自幼就目睹了豪强、清廷官吏压榨劳动人民的残酷现实,又值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瓜分中国之际,清廷媚外无能、民族濒临灭亡,这就形成了王亚樵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性格和同情弱者、同情受苦民众和极深的乡土心理。


    他一生仰慕、追随孙中山先生,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927年,当他目睹了蒋介石倒行逆施,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遭无辜杀害,国共合作、三大政策一扫殆尽,北伐中道而废的种种黑暗,至为伤感。于是,他多方联络反蒋势力,坚定地反蒋抗日,多次组织暗杀蒋介石的行动,以致蒋介石听到王亚樵的名字“就牙根发酸”。

    裴章传正是抓住了这根主线来组织材料、安排情节的。故事的推进十分精彩,每一节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高潮。
举凡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讨袁、进行护国运动、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反曹锟贿选、组建国民党、抱病前往北平进行南北谈判直至在北平去世等重大的历史事件,顺理成章地成为书中的一条主线,将王亚樵的生平活动,与此条主线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就形成此书内容的经纬,这样的安排,使得全书脉络清楚,主次分明。同时,也使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有了明显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尤其是既注重事实依据,又注重艺术创造。


    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王亚樵个人摸索着前进,就犹如黑夜里行船。后来,他接触到革命思潮,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便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他。作品依次写到了王亚樵一生与孙中山的多次交往,直到孙中山病危时,他接到电报赶到北平参加孙先生的后事料理;其后,他又一直坚持践行孙中山的遗训,与反动的黑暗势力作顽强的抗争,直至1936年被戴笠暗杀。

    这部作品的深刻性,就在于作者将这个典型环境写好了,环境典型、真实了,人物活动就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就有了展现其性格的大舞台,读者也就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作品中涉及到孙中山、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卢永祥、冯玉祥、胡汉民、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蒋光鼐、李济深、孙科、宋庆龄、戴笠、胡宗南、孙传芳等这些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甚至涉及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高层领导人,这些人物的出现,作者也都按照历史的原貌,真实地叙述、描绘,让我们见到了那个已经成为过去的活生生的年代,这与作者以唯物史观进行创作是分不开的。


    这些历史事件,在裴章传的笔下,根据需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王亚樵就活跃在这样真实的历史时空之中,王亚樵的人生经历与此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以王亚樵的一生来贯穿这些历史事件,既做到了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又达到了十分成功的表达效果。

    其中受卢永祥之邀,到湖州出任浙江纵队司令之职、派人刺杀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上庐山刺杀蒋介石,以及刺杀宋子文、在南京国民大会上刺杀蒋介石、汪精卫等情节,都写得更加精彩,而这一切皆与书中那一根主线密切相关。
可以说,王亚樵的一生,无不体现了他始终坚持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影子。
在人物处理上,写王亚樵与上海滩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关系,同样写得十分精彩。矛盾关系和心理描写非常成功,语言对话准确而极富有个性。

    上海滩上这批青红帮地痞流氓头子,本来是谁也不敢惹、不敢碰的,可是王亚樵却偏偏就敢于和他们作对。他们对待王亚樵,也既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惧怕他三分。书中对这些微妙关系写得既跌宕起伏,又合乎情理。我们读到这些章节,有时紧张得不得不捏一把汗。这些地方,都表现出作者洞察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智慧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整部传记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中国传统小说的传奇性、诗意的渗透和白描手法的运用,在作品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王亚樵到南京住进旅馆,这家旅馆恰巧就是合肥人开的,店主原来是李鸿章手下的兵勇,后来就留在南京谋生了;王亚樵和手下的弟兄初到上海避难,人生地不熟,先进一家饭店,解决饥饿问题,碰巧这家饭店就是当年跟随李鸿章一同进上海而后留在上海的一个兵勇开的,这些无不体现出传奇的色彩。这样的地方,书中还有很多。
书中多处以古诗词作赞、作评、作衬托,这些诗词歌谣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诗意,而诗意的渗透,同样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色。

    说到白描手法的运用,则书中更是随处可见。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5岁的王亚樵与乡人李元甫、王传柱、张朝阳、李小一等,响应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与柏烈武接洽,由王亚樵、李元甫、王传柱担任合肥革命军正副司令,在合肥李文忠公祠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撤销清廷在当地的一切官吏。而孙万乘由同盟会上海总部委任来合肥,与巡防营季光恩、团练使袁斗枢,也在合肥大书院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他们实际上搞的是一场“咸与维新”的假革命,后孙万乘竟然将李元甫、王传柱、李小一等以议事为名诱杀了,王亚樵因下乡集合队伍,逃过了一劫。这一血的教训,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充分暴露了出来。这和鲁迅《阿Q正传》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段情节的记叙,采用的基本上是白描的手法。

    1921年,王亚樵接管安徽旅沪同乡会这一情节,同样写得引人入胜,也是一段白描。
原来的安徽旅沪同乡会会长,是早先由李鸿章安排的一位满清的遗老,他留了条辫子,实际并不为受苦有难的安徽籍同乡办事,王亚樵为办学校去求助,他不理不睬。王与之周旋,先是剪了他的辫子,让他拿出钱来,又警告他,他吓破了胆,逃到苏州去了,再不敢来。这段细节,绘声绘色,威武雄壮,能够看出王亚樵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敢作敢为的性格。
除了众所周知的暗杀之外,其实王亚樵的一生中,同样做过不少与暗杀无关的有声有色的大事情。
1923年,他到湖州任浙江纵队司令; 1924年,他随柏烈武去河南,担任胡景翼的河南混合旅旅长;1932年,他任淞沪抗日义勇军司令,积极配合十九路军抗日,次年又赴福州参加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后又参与两广事变,出任要职。写这些经历,作者一般也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来交代事情的经过,表现人物,将王亚樵在军事上、组织上、指挥上的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最后阶段,写了王亚樵在广西梧州五十里外的李济深家乡一处庄园的生活。
王亚樵一生胆大心细,但他也有的弱点,他太看重了与红颜知己的感情,最后不幸陷入了戴笠设置的陷阱之中,即使在最后关头,他也仍然表现出机智和临危不惧,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害。

    民族特色是这部作品的基本色调,但作者同时也融合了一些现代的表现技法。
早在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左传》、《史记》等就奠定了历史作品文学化的中国特色。裴章传的这部人物传记史实性与文学性俱佳,正是继承了我国优良文学传统的结果。此外,融合一些现代表现技法(如蒙太奇、时空变幻等),使得《暗枪》具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也为当前人物传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作为和历史人物王亚樵同乡的一位作家,裴章传在书中表现出了十分浓郁的乡情:合肥话、合肥菜、合肥的小斧头、合肥的民俗民意民情,在书中也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这样的写法,也是其他的作者写同类作品所不能做到的。

    相信《暗枪――传奇王亚樵》出版后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们期待着。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文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