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非对称性》,一个多么直白的书名。在我编辑这部书稿的时候,有同事开玩笑说:“地球当然是非对称的,地球是梨形的嘛。”但地球的非对称性在地学工作者眼里却绝不是外形这么简单,它的内涵博大精深。
马宗晋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他们在研究全球地震构造时注意到地球的非对称性,而后在这个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发现了大量的证据,逐渐形成了关于地球多方面非对称性的系统认识,构建起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可以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非对称性》一书是马宗晋院士等30年专业研究的系统总结。
《地球的非对称性》首先讨论了对称和非对称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及这两种现象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关系,说明世界的发展是对称与非对称的统一。此后作者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空间大地测量等领域的最新探测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研究地球非对称性的必要性;详细探讨了地球的非对称性,包括南半球与北半球和大西洋半球与太平洋半球的半球级非对称、全球级三大构造系统内的次一级非对称、各种地球物理场的非对称;深入探讨了地球非对称性的成因。最后,为了佐证作者关于地球的非对称性的主要观点,作者放眼太阳系,讨论了太阳系其他天体的非对称性。
全书内容非常丰富,系统性强,几乎涵盖了当前所有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分支学科,广泛涉及地球构造与动力学中的许多热点、难点、新观点、新概念,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成果。作者在充分研究古今中外大量相关研究发现和论点的基础上,把地质、地球物理及空间研究相结合,大陆和海洋研究相结合,地表地质构造与地球深部结构相结合,本着固体地球整体观的基本思路,从三维空间研究地球的非对称性,讨论了这些领域的一系列新发现,建立了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大西洋半球和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性、板条构造和板舌构造、层状构造热涌等一系列新的概念、新的认识和新的模式,洋底增生演化、大陆板条式地震分区等观点的提出都让人耳目一新。可谓是一部极富原创性的理论专著。李廷栋院士在阅读此书后认为,《地球的非对称性》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深入地论述地球非对称性的专著。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旱、涝、风、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却让人类蒙受痛苦。近年来,气候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频发,让人们愈发关注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如何深入地认识灾害、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灾害,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保证和技术支持,是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要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要对地球的非对称性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不仅是地球科学理论的创新,而且对指导地质工作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我跟随着作者流畅而不失生动的语言,为书稿中提供的精美图片而惊艳,为书中大量的充足的论据而赞叹,为其严密的逻辑所吸引,为其广博的内涵和理论的创新而折服。可以说,是这部书稿本身的魅力吸引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它的编辑工作中。此书出版后,得到了相关研究领域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叶叔华院士在为本书所作的序指出:“期望更多的类似《地球的非对称性》这样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专著不断出现,既丰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又推动地学研究更深入开展。”我为能责编这么优秀的一部书稿而深感幸运,更希望这部书的出版能为推进地球科学的理论变革和地质工作的技术创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