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登录

  

奇妙的世界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0-31 00:00:00  浏览次数:

             奇妙的世界

张颐武

 

书的世界是奇妙的世界。它经常有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机会,也有让我们感慨的可能。这些惊奇和感慨并不仅仅是关于书的内容的,而是我们和书之间的各种不同的联系所让人感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比书的内容更加让人有所触动。

《学其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是钟叔河的独特的书。它选取中国古代的笔记中的短章和语录,后面有作者的简短的评论。书的内容相当驳杂,却让人觉得绕有兴味,多有启发。选的言论往往非常锐利,能够一语破的,评的语言也非常清爽,常有妙见。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智慧在其间闪烁流动,让人不忍释卷。看起来没有多少逻辑性的即兴的选择和评点却往往对于人生有大的启示。钟叔和的见识本来就明达,在这样的特殊的形式下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们可以带着旅行的书,因为都是片断,可以随时看也能随时放下。随时看出一点点人生的道理也就足够了,有多少书连一点点什么都没有呢。

聂华苓的自传《三生三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是一部绕有兴味的著作。聂华苓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她曾经和安格尔一起主管的爱荷华的“国际写作计划”曾经对于中国作家开阔视野有非常好的影响,而八十年代早期在内地出版的《桑青与桃红》。更给了我们一个“现代主义”的刺激。1997年秋天,我曾经在爱荷华小住,和聂华苓这位老前辈在她的美丽的“鹿苑”有过几次快乐的聚会,记得当时同在的还有台湾作家张大春,他唱京剧时的调子今天还记得起来。我又专门和聂华苓有过长谈。那时的谈话我做了录音,希望回国后整理出来。聂华苓表达的都是非常有趣和有价值的意见。这些录音资料今天还保存着,只是由于我的疏懒和生活的忙碌,一直没有整理出来,留下了我的一份歉疚之情,希望最近能够有机会重新拾起这件事。这本自传里的许多内容都直接听她提起过,也在她不同的文章中看到过。当时我在爱荷华的时候,适逢她和几位今天仍然在内地的抗战时代的老同学聚会,共同讲述他们在当时和后来的人生经历。这个聚会的情况我写过一篇短文记下了。这些经历当然是不同凡响的。一个在中国的战乱和流离中成长的女性,经过了在内地到台湾的漂流,最后在美国中西部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也找到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精神联系的独特方式,聂华苓的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是在“三生三世”的转折和变动中体现的。从当年在大陆的“故园春秋”的成长的历史,到在台湾的“生死哀乐”的历练和成熟,直到在爱荷华的“红楼情事”,一个中国女性在惊天动地的大时代里的命运给了我们许多感慨和惊奇。

《天皇玉音的放送》(2004年8月北京三联书店)则是一部慷慨的政论著作。作者小森洋一是东京大学的教授,也是几年前我在东大时的教养学部的同事。好多年前在北大附近的一个茶馆里和他和另外几个同事长谈过政治。后来又在东京遇到。我的研究室里的同事代田智明对他最为钦佩,不断地向我介绍他的执著,也有一种坦率和尖锐的风格,内容直指天皇的战争责任,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但小森的论述其实是在热情中包含着高度的冷静和高度的学术的态度。他点明今天存在的“天皇制”其实是日本“现代性”构筑起来的,而绝不仅仅是过去的传统的存留,它是作为日本现代的话语存在的。小森的工作正是对于这一制度的深入的剖析。这里他是以对于天皇的《终战诏书》的精细的阅读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论战性的展开中又有高度的理论性。这充分证明了由文学研究发展出来的文本阅读的策略对于更广阔的文化研究的有效性。二十世纪初以来,从文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方法”对于其它学科和文化探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森的著作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本书的历史意识和从文本出发的精细阅读产生的伦理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从小森这里可以了解,道义的感情必须有对于“知识”的不间断的探询作为基础和前提。

苏贾的《后现代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是一部名著。十多年以前,书出版不久就有学者在《二十一世纪》上介绍过,当时就觉得有趣,找来细细读过,觉得大有启发。今天中文版出版,让人感慨。当年谈所谓“后现代”好像是“追新逐后”的趋时之举,但看看苏贾的书,所说的一切其实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也多有适用之处。好多事情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看来当年其实从“趋势”来看,问题早就清晰了。当年才出现的事情的苗头,今天可就是蔚为大观了。历史嘲笑了我们好多人。许多困惑和不解其实是我们对于时代有过于偏狭的理解,执着于旧的框架无法自拔所致。所以,我们不应该“趋时”,却必须对于“趋势”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没有这种了解,我们也就变成了耳不聪目不明的角色,只有和自己的时代脱节了。所以,多看书的时候也还得多和自己的时代保持接触。

书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在其中可以有机会照见自己的影子。

 

(本文作者系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